因此“节”又引申为“法度”、“节操”、“节制”,“节气”之划分,在古代还代表“符节”,为朝廷传达命令、征调兵将之凭证,如兵符、虎符、门符等。
“专使符节” 指皇帝派出的钦使所持有的信物和标志,凡持有专使符节,在外可以代表皇帝和国家。
被扣押在北海牧羊的苏武,日夜持旌节,年复一年,直到旄节上挂着的牛尾流穗掉光,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变白了,才回到中原长安。
荆节虽已风残,但性质和作用却依然代表国家。苏武持节孤忠的精神被视为“汉节”——高风劲节,万古流传。可见做人、做臣子“有节”在中国读书人心中的地位。
简化的“节”字,最早出现在元代的通俗小说中。古时亦有人将“節”的竹字头减省掉,写做草字头 ——异体字“莭”,简体字 “节” 就延取了草字头。如今当我们再看到“节”时,还会有那么一刻想到“節”字的意象吗——因竹而来的精神。
推崇“有节”,崇尚“节操”,抉择面前要有“气节”,唾弃“变节”,是儒家思想下文人士大夫应该具有的精神,由此“节”和良心、忠义、守信产生了联系,进而成为品格、秉性的一部分——“士穷乃见节义”,意思是读书人在困厄时,方能见出人品高低。
彰显“竹節”精神的开物,自然成为几千年来,开物者在器物、文房雅件制作中独具中国士文化的代言物。
感物喻志,“竹節”成为高标者清峻不阿、借竹明志的一种表现,在很多器物造型上都可以见到。
竹,不刚不柔,非草非木,小异空实,大同节目;其杆挺拔秀丽,四季常青,姿态优美,独具韵味。
竹节,虚心文雅与高风亮节的比喻,深为古今文人称颂,嗜竹咏竹者众多,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、作喻。
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,把竹节的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,被列入精神美的范畴,对应其“物”的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、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